善用影響力
在設計最後一次家長成長團體的活動內容時,我突然有一些不同與以往的想法。昔日,我較容易將課程的焦點著重在親職知能的增進及親子關係的改變上。我總以為,當孩子出現問題時,家長大抵需要承擔相當的責任。確實在工作的經驗中不難發現,孩子的問題與家長的教養及應對方式有所關連。但這一、二年,我有了新的體會,尤其是在自己成為母親之後。一方面,每個孩子出生後即具備天生不同的器質;另一方面,隨著年齡的增長,孩子也需擔負屬於自己的責任。尤其在青少年時期,孩子能夠獨立自主的範圍擴大了,相對地,父母所能約束管教的領域則隨之縮小。因此,只是一味地期待父母或家庭完全解決青少年孩子的問題,其實未必是根本之道。
在「教養的迷思」(商周出版)這本書中,作者對於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,甚至提出顛覆傳統觀念的看法。作者從她的研究中發現,孩子的學習來自於同儕,也就是說同儕朋友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有更大的影響力。作者的見解引發我去思索,既然我們都相信青少年時期深受同儕的影響,也急於爭取朋友的認同,那麼身為父母的,要如何在親子的衝突或不友善的關係中,真正影響孩子呢?
很多時候在教養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時,父母可能會常感無力,總覺得孩子不再聽自己的話,處處有自己的意見,親子之間難以互相瞭解,更談不上有力的管教。孩子順從的對象不再是父母,而可能是他的朋友、明星或網路媒體。這其實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,我以為,做父母的與其花費力氣去阻止,不如善用同儕的力量。
首先,父母可以多去瞭解孩子看重的價值觀為何,常與哪些人來往,較信服誰說的話。倘若是正當有益的,父母不妨多加認識,甚至邀請孩子的朋友來家裡作客,藉機瞭解孩子的活動團體。倘若覺得影響孩子的人事物會對孩子有害,則學習運用智慧來防止孩子深陷其中。同樣地,父母也可營造對孩子有益的環境,帶孩子參加正當的社團活動,鼓勵孩子參與教會小組或學校團契(不僅有同儕的影響力,也有關心他們的輔導大哥大姊)。雖然父母親不一定是直接影響他們的人,卻可利用周遭有益的資源,善盡自己的權責。
對於那些孩子已經出現不良行為的父母,更需要善用周邊的影響力,舉凡親朋好友、學校、社福機構、醫療體系、法治單位、教會或相關團體等等,無論是促進自己改變,或是協助孩子成長,都是值得求助的對象。畢竟當孩子的問題日益嚴重時,恐怕也不是父母或家庭單方面的力量可以解決。正因青少年階段的孩子深受外界影響,也正因他們逐漸具備對自己負責的能力,在父母的影響力日漸式微的情況下,父母除了自我的成長,更可以運用其他人的力量來協助孩子的蛻變。
我想,當父母向外求援時,不僅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,也比較不會落入無力或自責的狀態。我越來越相信,青少年問題的發生與處理,除了家庭的責任,更是學校、同儕、社區,甚至社會的責任。倘若大環境的資源可以互相連結,一同幫助家庭及做父母的,給予青少年更多正面的示範及有益的生長環境,並杜絕那些有害身心的影響來源,那麼,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,當他們急於追求同儕或外界的認同而刻意與父母保持距離時,他們依舊有一群關心他們的朋友長輩,依舊可以找到有愛及真理的成長環境。這對孩子或父母及社會,其實都是更大的祝福。
【若有所思】部落格聯播
送來~兩性與感情篇
《如果你也喜歡這篇文章,別忘了推推,讓更多人閱讀喲!》
留言列表